波麗路餐廳自1934年創立以來,便供應一道至今傳承超過90年的經典甜點「布丁」。這款布丁不僅是餐後壓軸的美味,也是一段跨越國境、融合文化的歷史縮影。布丁這款甜點的出現與演變,反映出日本與歐洲之間的飲食交流,也是台灣西洋飲食文化緣自於日治時期的證明。
布丁(Pudding)源自歐洲,是以蛋、牛奶與糖為基礎的蒸烤甜點,是19世紀歐洲貴族飲食文化的一部分。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,受到英法餐飲的影響傳到日本,當時多數出現在皇室御用料理或高級洋食店菜單中,並被直接音譯為「プリン(PURIN)」。到了日本明治時期,隨著「文明開化」政策推動西化生活,布丁逐漸走出高端社交場合成為都市庶民甜點,在1920~30的昭和年代初期,更發展為家庭與喫茶店中常見的甜品,標誌著西洋甜點的日常化與本土化,也被稱為是「昭和布丁」。

在日治時期日本人將洋食文化與喫茶店經營模式一併引進台灣,台灣的喫茶店不僅販售咖啡與輕食,也與日本同步納入西式甜點,特別布丁這類講究口感與溫度控制的料理,因其製作簡便、原料普及,在廚藝技術尚未全面普及的時代,成為測試師傅實力的重要指標。波麗路創辦人廖水來先生曾到日本本土學習西餐技藝,對於甜點與主菜的製程皆極為講究。特別是對手藝、技術及火侯特別講究的布丁,以自行開發的模具烘烤成型,再冰鎮上桌,打造出入口即化、微苦微甜、質地滑順的「昭和布丁」。
波麗路的布丁之所以歷久不衰,關鍵在於堅持只用新鮮雞蛋、奶水製成。布丁採用全蛋比例製作,靠精準的蒸烤火侯與冰鎮時間,維持蛋奶香濃、口感札實的質地。最上層的焦糖則帶有微焦苦味,與甜潤布丁體形成對比,讓風味層次更為豐富。其實這個布丁很傲嬌,剛做好的時候必須要冰鎮一天才能脫模,不然會軟趴趴地站不起來。而冰超過第二天就會太硬,然後就壞掉了(臭酸)。脫模之後的布丁外觀相當光滑細緻,沒有一點孔隙。而切開布丁之後也可看出布丁內部的切面也是相當光滑,沒有孔隙而口感濃郁綿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