波麗路西餐廳不僅是台灣最早的音樂西餐廳,更是台灣室內設計史上的重要起點。在台灣光復初期,大多數人對「室內設計」的概念仍十分陌生。當時的室內裝修應該稱作室內裝飾,與其說是室內設計不如說是藝術家、工藝家的設計創作。因此這一時期的設計風格充滿藝術氣息,也可說是台灣室內設計史上的「藝術家時期」。

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,波麗路的室內設計展現了劃時代的室內美學。餐廳創辦人廖水來先生對藝術充滿熱情,從創業伊始便重視空間的整體美感。波麗路最早的設計便出自於日籍畫家兼設計師鈴木洋平之手,其藝術氣息濃厚,為餐廳奠定了極高的美學基礎。後來大家所熟知波麗路餐廳的室內設計創作者,是身為鈴木洋平弟子的知名台灣前輩畫家顏雲連老師,顏老師說道:「1930、40年代的台灣(日本)因為當時的大東亞戰爭,籠罩在軍國主義的色彩下。鈴木老師的作品也採用許多銳利的線條,充滿陽剛氣息」,當年牆壁上甚至掛上「出せ!一億人の底力」這樣為戰爭宣傳的標語。

當時的餐廳內的設計著重在藝術家個人的表現,不僅體現在材質與造型上,更在於對空間意象的巧妙安排。利用各種不同的設計作品,或可稱為是藝術家創作的藝術品來裝飾店面。室內空間塑造現代簡潔風格,搭配各種不同藝術創作裝飾。從日治時期的老照片看來,室內設計大多以裝飾性的藝術創作為主,但風格多變且時時更換,創造不同的新鮮感。此外,餐廳內部的沙龍文化氛圍亦是其一大特色,顧客可於優雅空間中聆聽古典音樂、欣賞藝術品,宛如進入一座都市裡的藝術殿堂。

總體而言,波麗路餐廳不只是西餐文化的代表,更是台灣室內設計從無到有、從工藝轉向設計美學的關鍵起點。它讓「空間」不只是填補實用機能的容器,更是藝術與文化交流的場域,成為台灣設計史上一座不可忽視的地標。
